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2:00 点击次数:114
近期,长盛轴承的股价震荡起来了。
哪怕是机构对其特别在意,哪怕散户也参与“爆炒”,长盛轴承也没在一直涨下去。
不可否认的是,长盛轴承是近期低迷的A股市场中少见的“大妖股”。
作为人形机器人概念股,长盛轴承在资本市场创造了奇迹。
截至2025年2月20日,长盛轴承股价盘中上蹿,突破118元/股,较2024年2月6日的最低点10.93元/股,最高涨幅超10倍。
细究长盛轴承的财报,以及分析其产品研发及销售情况,可以发现这家企业虽被誉为“人形机器人概念股”,甚至一度被认定为宇树科技的“御用”供应商,但成色似乎不够,未来的故事也需重新来讲。
《刃辛机器人》将围绕长盛轴承的财报、以及产品情况,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?
1.长盛轴承为什么能成为“十倍妖股”,大涨逻辑是什么?
2.谁在参与这场操作长盛轴承的资本盛宴?
3.未来,长盛轴承重振雄风的机会在哪里?
迷幻的“十倍妖股”
长盛轴承于1995年成立,2017年登陆深交所创业板,主营业务为自润滑轴承,涉及产品上万种,主要应用于汽车、家电、工程机械、风电、人形机器人等领域,堪称国内“自润滑轴承”行业领军企业。
据2024年半年报,长盛轴承的金属塑料聚合物自润滑卷制轴承、双金属边界润滑卷制轴承、金属基自润滑轴承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35%、17%、15%。
长盛轴承之所以能在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2月20日、一年时间股价涨超10倍左右,成为“十倍妖股”,业内认为原因在于:
长盛轴承是宇树科技的“御用”供应链企业,已为宇树科技提供应用于机器人关节处的自润滑轴承,实现小批量的生产销售,从而获得市场资金支持。
众所周知,凭借春晚机器人跳舞的表演,宇树科技已经火出了圈。
在一级市场,宇树机器深受追捧,在8年时间里完成了9轮融资。因为宇树科技没上市,背后产业链中的供应商,如长盛轴承,就率先吃下了二级市场的这波超级红利。
通常来说,股价是公司经营情况的表现。长盛轴承的股价一年涨10倍,公司经营情况却不尽如意。
2024年第三季度,长盛轴承的营收2.78亿元,同比下降2.06%,环比下降0.90%;归母净利润0.54 亿元,同比下降10.67%,环比下降14.90%;扣非归母净利润0.51亿元,同比下降8.10%,环比下降14.84%;毛利率32.96%,同比下降3.30%、环比下降4.22%。
这种下降的态势,在2024年第二季度就已经开始了。该季度,长盛轴承后净利率 19.98%,同比下降1.24%、环比下降3.21%。
从2024年前三季度的维度来看,长盛轴承的营收也仅微增1.95%,净利润依然同比下滑5.29%。
更关键的是,在长盛轴承几乎全面下降的财务指标中,人形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不足1%,显得微不足道。
就因为这1%占比的人形机器人业务,长盛轴承的股价就一年涨10倍,着实有些迷幻。
谁在炒作“妖股”?
如果把时间放长远,也许可以解释——长盛轴承为什么靠1%的机器人业务,就可以支撑起股价10倍的涨幅。
在一些投资者眼里,长盛轴承所在的汽车配件行业,已经今非昔比,在汽车智能化和机器人这两大巨大趋势加持下,身价已经倍增,环顾周围,能与之一比的行业并不多。
相较于新能与汽车行业,他们认为人形机器人产品迭代速度更快,甚至搬出了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话,来证明机器人发展速度超出了他的预期。
2025年初,王兴兴表示:“现在AI驱动机器人每天进化非常快,基本上速度是超过我预期的,每天给我的惊喜也非常大。我个人感觉在今年年底之前,整个AI的人形机器人会达到一个新的量级。”
如此一来,发展一日千里的人形机器人行业,与前几年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类似,未来将成为十万亿乃至百万亿以上的行业,“很多人低估了机器人未来两三年可能的市场空间。”
对于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企业,有“专家”认为,行业资本开支规模至少是新能源汽车的几倍到10倍级别。
在这些观点的支持下,长盛轴承的股价快速飙涨,就不足为奇了。
这场资本盛宴,绝非一家机构,或者游资能推动起来的,应该是机构、游资、散户、量化资金合力抱团的结果。
从2025年1月份开始,长盛轴承被调研的频次非常高,初步统计,高达6次,涉及近200价家机构,包含券商、基金、资管、险资等等。
这一调研频次和参与机构的数量,在A股上市公司中十分少见。
机构也一直发布研报,称2025年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,再叠加如此频率调研,可预见机构极有可能早已下场,用真金白银参加了这场盛宴。
除了机构,游资也应该参与了这场“炒作”。据东方财富统计,最近1个月,长盛轴承上榜龙虎榜5次,最近3个月,上榜更是高达13次。
散户、量化资金自不必说,面对如此短期超额回报的“十倍妖股”,应该不会放弃。
新故事该这样讲
经历了机构、游资、散户、量化资金合力爆炒,长盛轴承的未来如何呢?
没有确定基本面支持的股票,迟早会回归其本来价值。
2025年开年以来,全球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进展,似乎并不顺利。
近期,高盛还发布了一个研报,坚持人形机器人技术拐点仍不明朗的观点,认为2027/2032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为7.6万/50.2万台,步伐慢于市场预期。
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落地也较为迟缓。
图灵奖得主杨立昆就炮轰,过去两年成立的机器人公司数量虽多,但制造出的人形机器人“实际上都很蠢”,无法驾驭现实世界的复杂性。
消费者是很难为“蠢”机器人买单的。
因此,作为依附于人形机器人行业的长盛轴承,其高股价就很难支撑起来,近段时间出现震荡,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
退一步说,即使2025年人形机器人大规模量产,长盛轴承也很难支撑起“妖股”般的股价。
长盛轴承之所以被称为宇树科技“御用”供应链企业,是因为其核心产品自润滑轴承。
这个产品的技术壁垒并不高,全球自润滑轴承市场80%份额被外资垄断(如日本Daido、美国GGB),国内竞争格局分散,长盛轴承虽为国内龙头,但全球市占率仅3%。
人形机器人轴承的单台价值量仅约500-1000元,这很难为长盛轴承带来较高的想象力。
未来,长盛轴承能讲出的好故事,极大可能与“行星滚柱丝杠”相关。
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,2030年上游为核心零部件中各零部件产业价值比重如下:
行星滚柱丝杠19%>无框力矩电机16%>减速器13%>力传感器11%>空心杯电机,可见行星滚柱丝杠的价值非同一般。
作为重载关节的核心驱动,“行星滚柱丝杠”主要承担人形机器人大关节的线性驱动,例如大臂、小臂、大腿、小腿等需要高承载、高频冲击的部位,承载能力可达滚珠丝杠的3-10倍,适合重载场景(如机器人搬运、跳跃)。
目前,我国的“行星滚柱丝杠”产品被海外“卡脖子”。其前四大供应商均为海外企业,如Rollvis(瑞士)、GSA(德国)、Ewellix(瑞典)和Rexroth(德国),合计占据约80%的全球市场份额。
长盛轴承已具备“丝杠”的生产能力,不过是价值较低“滚珠丝杆”。如果在此基础上,研发且量产出“行星滚柱丝杠”,那将真正地成为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中的明星企业。
不过,人形机器人所需的“行星滚柱丝杠”精度要求远高于汽车领域,技术突破难度大。
若“行星滚柱丝杠”研发失败,长盛轴承未来的股价不仅震荡,而且可能腰斩。(文/刃辛机器人 陈重山)
参考资料
[1] 《长盛轴承:业绩小幅下滑,下游需求分化》,财信证券,袁玮志
[2] 《“10倍妖股”长盛轴承:背后的机器人赌局!》,英才商业,刘超然
[3] 《人形机器人的第一只8倍“妖股”》,锦缎,陈江
Powered by 九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